第一关不在游戏里,第二关是中文翻译。
昨晚,《空洞骑士:丝之歌》正式解锁,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幸第一次见识了Steam的崩溃页面。
而在服务器渐渐稳定之后,《丝之歌》的Steam最高在线游玩人数一度超过了50万人,直到现在还稳定在30万以上。
出于六年来的期待,不少玩家选择在第一时间先为游戏打出好评,因此最初《丝之歌》的好评率超过了97%。
然而时间来到早上,《丝之歌》的简中评价忽然急转直下,变成了“褒贬不一”。截至撰稿时,将近六千条简中评价中,只有52%为好评。
这是因为,对简中玩家来说,在拼尽全力战胜第一个boss(服务器)过后,很快又遭遇了第二个boss:故弄玄虚的古风翻译。
有玩家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快哉快哉
在最开始的定场诗中,这种错位就初现端倪。
只有切换到英文,才能体会到原文并没有堆砌辞藻,而是很简洁凝练。
或许很多人像我一样,在最开始因为急于进入游戏而忽略了这段文字。但随着剧情的推进,玩家就会渐渐发现所有的NPC,开口就是一股“古风小生”味。
就连在新手村附近唱着童谣的小虫子,都没被放过。
有些地方的翻译,甚至把《丝之鸽》活生生地变成了解密游戏,连AI都觉得看不懂。
而在只有十五个字的道具描述中,都出现了中学语文文言文理解常考词汇。
“信、达、雅”的翻译三原则,《丝之歌》的中译可以说是和哪个都不挨着。
虽然说游戏的重点并不在阅读上,但这样半文不白的本地化还是给游戏体验带来了很大影响。“古风”与空洞骑士的整体风格显得十分割裂,这极大地破坏了玩家的沉浸感。而在对话中,有时想弄懂连NPC到底在说什么,玩家都需要像做阅读理解题一样,逐字逐句地浏览。统一的语言风格,也遮掩了众多角色的情绪和性格。
游戏体验的节奏也因此被打乱——就像背板的时候下劈失误了一样难受。
相比之下,前作《空洞骑士》采用的翻译策略就更贴近原文一些,好坏暂且不论,但至少没有这么出戏,也为玩家对这个系列的印象定了个调。这暴露出了另外一个问题:作为续作的《丝之歌》,在翻译上与前作出现了不一致的状况。
在第一部里还能好好说话的大黄蜂,在第二部里开口就是“来者可是铁匠”。
总体上和细节上的与前作的不一致,都为玩家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落差。
此外,在《丝之歌》上线前,游戏中的地名Pharloom已经以“纺都”的译名被玩家广泛接受。对于如此庞大的社区规模,通常情况下,习惯译名都会被保留。但最终,本地化译者还是选择将其音译为“法洛姆”,这样的处理方法,也似乎显得不够专业。
有玩家在差评中指出,翻译与前作留下的回忆、带来的预期产生了矛盾
在与此事相关的讨论中,一位来自荷兰的本地化译者,用一句话点出了中译的问题所在:“本地化最好是隐形的——玩家关注的是世界,而不是文字。”
这位荷兰译者也指出,简中的翻译之一还违反了保密协议,缺乏专业精神
言外之意是,译者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无法自拔。
回忆起《空洞骑士》,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本,并不是因为辞藻本身的华美而被记住。而是它们恰如其分地出现,与画面、音乐以及玩家操作小骑士的旅程,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而迷人的世界。
对于简中玩家反应激烈的本地化问题,《丝之歌》的回应倒是没有鸽。Team Cherry的市场营销与发行负责人Matthew Griffin,已经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做出了回应:团队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努力改进中文翻译问题。
希望到时候,中国玩家可以更加丝滑地沉浸在《丝之歌》的世界里盛金证券,而不是迷失在空洞的翻译里。
万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